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对策
编者按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批评:一些学生的论文东拼西凑,抄袭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流于形式;一些学科、专业不适合采用传统的论文考核形式……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组织安排、指导撰写、考核答辩等环节上,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才能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含金量?本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本科生毕业答辩现场。图片来源: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网站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 程敬宝
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状况经过几年上下齐手的努力已经大有改观,而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却成为高校日益焦虑而热议的话题。这里仅就文科毕业论文习作现实存在的3类问题及其相应教学对策作一探析。
提前热身,早作准备:化解“时间矛盾”
众所周知,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矛盾。一般而言,教学计划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其时正值学生求职期间,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论文习作。为解决这一矛盾,有的学校开始将论文习作提前到第7学期,然而,这一学期通常有至少两个月的实习活动,不少学生还进入考研、考公务员的冲刺阶段,还有其他各种考级、考证的备考活动,也有学生开始了求职活动。显然,提前半年也难以解决毕业论文的时间矛盾。
时间矛盾实际上是精力问题、注意力问题。从学生角度看,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文献查阅,从开题研究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和潜心思考,才能保证真研究、有质量。否则,就只能是发感想、写体会,或是抄袭拼凑、敷衍了事。可见,时间矛盾不解决,无论怎样细的管理规则,怎样严的答辩程序,都难以保证论文质量。
为此,不妨早起步,在大三上学期开始动员学生早为毕业论文作准备——确定选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准备调查研究,联系指导老师,酝酿研究思路,草拟写作提纲,同导师、同学交流论题思想,等等。大三一年在作思想和资料准备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课程学习、大学生科研,写几篇课程论文或专题论文,到了大四就可结合实习,开展调查研究,然后水到渠成、从容不迫地撰写毕业论文。
或许有人问:毕业论文,顾名思义是毕业时的教学活动,不到毕业时的早起步,学生哪有这个实力基础?其实,这不是一个真问题。因为,首先,这里说的早起步,是早作准备的柔性举措,而不是写成论文的刚性要求;其次,到了大三,学生不仅具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正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选择研究方向,学会查阅文献,习作课程论文,或开展科研活动,撰写专题论文;再其次,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大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教改观念,难道不是在大学教育全过程中贯穿,而要等到毕业时才贯彻吗?显见,毕业论文早起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同时也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所必须的。
循序训练,打好基础:解决“能力问题”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能力,无论是从教育教学训练价值的角度看,还是从检验教育教学质量,即学生学习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都是如此。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能力问题:有的学生课程成绩很好,但论文做得较差,是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论文选题有意义,材料也很丰富,但缺乏新意、没有深度,是研究、创新能力薄弱;有的论文观念新颖、思想敏锐,但结构紊乱、层次不清、表达不畅,是写作、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很用功,常请教、勤修改,但论文质量仍然提不高,是理论思维能力较差,等等。因此,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同于认识提高(知识掌握、动机觉悟)的规律,不能期冀于短期一次、几次的教学,也不能依靠高压的管理,而必须经过一定周期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和日积月累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故此,本科教学应将能力培养贯穿于4年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各个阶段结合课程教学,采取各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结合各校做法与经验,其系统训练可作以下构想。
其一,通过作业性小论文,结合知识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说明问题及论证观点的能力;其二,组织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就某一学术问题撰写文献综述,训练其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和分析、评价、综述学术观点的能力,或要求学生就某一实际问题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训练其制订调研方案、构思调研提纲、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研究、处理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其三,通过课程论文考核课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梳理学术资料、探析学术源流、发现学术问题、评价学术观点、吸纳研究成果、运用理论方法、分析具体问题的科研能力,训练学生提炼论题、布局谋篇、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的论文写作能力;其四,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科研或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科研论文形式,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专题研究、撰写专题论文,特别是从理论与实际、观点与材料、历史与逻辑、归纳与演绎、质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结合的角度,训练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综合能力。
通过这样由单项到综合、由简易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研究与写作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产生科研的兴趣,获得成就感,消除毕业论文研究的畏难与焦虑情绪,奠定良好的能力和心理基础,从而愉快地从事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以前期论文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研究,形成毕业论文。
因学制宜,各显其能:适应“学力差异”
毕业论文形式和要求“一刀切”,是讨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不可忽视的方面。文科学生毕业学力综合训练与检验的方式,无一例外是撰写毕业论文,其要求与评价体系各学科(专业)亦是大同小异。不言而喻,这里忽视了两种差异:一是学科(专业)差异,二是学生学力与兴趣差异。高校文科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和文理交叉且以文为主的某些学科的统称,这3大类学科(专业)有差异,每一类包含的学科(专业)也有差异,其教育过程与培养目标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个性的一面。而学生本身就具有个性差异,又在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训练下,必然形成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不同的研究兴趣。这种学力与兴趣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关注程度、价值体认、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而,因学制宜(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与各显其能(根据学力优势和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就不能不成为选择检验方式及其评价标准的原则。对此,笔者认为,除了采用学术论文方式以外,还可以提供调研报告(包括考察报告等)、设计报告(如创业设计、作品设计、方案设计等)、教育研究(教师教育专业)、问题对策研究等方式,供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力与兴趣的学生选做。
除了论文方式多样化以外,在论文评价指标和标准上,既要有某些统一的基本要求,也要有适合多样论文方式的不同尺度,其中尤其应注重特色、特长评价,对那些虽不全优但确属个人研究、探讨,或有个人见解、特长,特别是经过独立思考、富有创见的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不应求全责备。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可以在基本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开始专业课教学的阶段,结合专业课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和学生实际,提供不同类型的论文或专题习作项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以破解精力、能力、学力3大矛盾与问题,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